列治文琳琅满目的中英文招牌在今年3月再度成为讨论议题,当地社区报与市议员区泽光日前实际走访商家,了解究竟争议为何,也倾听商户心声。不少商家认为招牌设计与针对的客源相连;也有业者表示不少小商户是新移民,与讲中文的顾客打交道较熟悉;而双语广告对部分商家来说,甚至可能加重开销。7 W$ z, R. @) w2 o' |
; ?& Z& ?; l- _% C6 @' b
列治文新城市广场裡,一间位于转角、来自香港的床垫公司,店门外挂着着斗大的「海马床褥」招牌,业者麦小姐(Cathy Mak)表示,95%的客源是亚洲顾客,因为主打的床垫是硬式床褥,一般白人客人较偏好软式床垫,所以就算有斗大的英文招牌,恐怕也不会增加白人客源。
. e6 D( h6 ~. P8 N4 R
6 f# G- x% k$ m/ V* Y! S8 r1 J%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3/05/9_092642964.jpg)
) K5 b9 m4 s; o; \) ?/ H1 l0 U0 K
; {7 N/ j. R) P9 x0 M4 I, b实际上,本报记者在3月间也曾走访同一间床垫公司,业者当时指着店内标志与商品简介,显示产品概述均以中英文呈现,绝无不尊敬英语系顾客之意。然而,有看不懂中文的人就开玩笑表示,店门外斗大的海马商标,还真让人搞不清楚究竟是卖床褥还是新鲜海产。
7 E) H4 v6 B7 x" M* ~9 w( N
1 M) V* w: i; E* k. C N3 X太古广场裡的一处保险公司东主王先生,他认为招牌上的设计与针对的客源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本身的客源裡,讲中英文的比例为50/50 ,他的招牌也是中英文各一半呈现,公司员工更都是双语沟通无障碍。
$ h6 l* u5 D, W P C- T! i& L+ t \, N* m
王先生还表示,部分商户把客源局限在华裔顾客,因为一来本身的英语可能不够流利,担心以英语服务客人却导致纠纷连连;二来中文让他们做起生意畅通无阻,除了熟悉如何服务讲中文的顾客外,供应商、订货买货,甚至会计师、律师也都可以中文沟通。9 e+ }4 s3 Z+ t0 A" P" ^8 L
. D2 m9 a. B; X: p; O针对的客源与招牌有关外,双语广告还牵涉花费问题,以架构网页为例,找设计公司建立中文网页可能要价2000元,再加英文网页可能再多1000元,一般商户当然希望中英文客源都能兼顾,不过如果明知自己的客人大多数讲中文,那麽,能省下那个1000元免去英文网页可能就大有人在了。0 }5 w' D" w2 }/ l9 V
8 J! E: f. V& A- z
一间不愿具名的网页设计公司老板就坦诚,许多要架设网页的顾客来自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对于双语网页要多花钱,都会考虑老半天,最终望而却步。该老板续称,小生意商户如果客源多数是使用一种语言,当然会对双语广告的开销精打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