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5970
- 获赠鲜花
- 25 朵
- 个人财富
- 29577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2-2-28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9月21日是iPhone5全球首卖日,亚洲、欧洲及北美成千上万的苹果“粉丝”,未开售前已在店铺排队轮候,短短叁天的销售量已多达500万部。加人对科技产品向来趋之若鹜,iPhone5更令人"Phone"狂,不惜代价、力求率先争到一部在手的,大有人在。近期不同的研究调查显示,近六成国民冲动购物,年轻人更是奢侈品的大客户,可有想过,疯狂消费的代价会是多沉重? - P B' m& q9 v- v# o' [. M8 m
, A' i) {: `8 q2 R, Y t) G! K / u3 W) v% h6 q8 J
: Y' u: |6 C+ V2 E; |) x
六成加拿大国民冲动购物
7 ~; e+ d' ^" i9月下旬,从满地可银行发表的消费者心理报告得知,接近60%加人为取悦自己而冲动购物;过半数事后感到后悔;超过40%的人没用过买回来的物品;更甚者其消费额已高出每月薪金。加人平均每月花费$310购买“心头好”;男士的开支约为女士的一倍,尤其对科技产品更是一掷千金。去年,引致加人冲动消费的排行榜,依次为衣服、饮食、鞋履、书本∕杂誌、音乐∕影片。
) D; j( l. q. n; c. M' b5 _* b* A. A* d1 j8 h$ ~& p
' q9 V2 Q. J# f: w# s+ R3 A k
叁分一以上的加人以借钱或贷款来满足慾望;超过20%的人会胡乱挥霍,导致无力购买生活必需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但接近20%收入最少十万元的家庭,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满地可银行副总裁Lily Capriotti指出,“就个人财政长远好处而言,每天消费的破坏性最大。大部份冲动购物者都是情绪引发的交易,因此,设定上限及检视每天的消费,均有助遏制冲动行为,避免影响个人财政。”她提议不妨以定期储蓄、延缓购物冲动一小时、运用网上工具记录日常开支等方法,来减低并控制消费意慾。 + u- f }# Y1 r) H
( n) t( t, m" F, j+ `
举债应付日常开销
2 n2 L/ K: h" S加国民意调查公司Harris / Decima为一家破产管理公司 (Hoyes, Michalos & Associates Inc.) 所作的调查发现,90%受访者以借贷解决财务问题。过去十年,国民消费多于储蓄,而刚于10月中公布的负债与收入比率 (debt-to-income ratio) 更创歷史新高逾160%。这些结果反映出,加人对利息上调的预警无动于衷,没有趁低利率偿还欠债,最终只会令好些人淹没在债务之中。 ; i% K* g0 b% _) V( s# z
5 }# w) d3 ~* J破产管理公司合伙人Douglas Hoyes认为,“加人对负债漠不关心的态度,十分可怕,他们不但视之为‘正常’,且对这危险趋势感到麻木。对许多人来说,不单以举债来支付庞大的支出,甚至是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另一合伙人 Ted Michalos对加人以借贷(而非储蓄)来解决财政问题的情况,表示担忧。据报:超过25%受访者的负债金额较去年高,70%的人需要即时援助,以用作偿还债务、增加流动现金以维持生计。20%被访者表示,需时两个月或以上来筹措$2,000;对于一个月内不能筹集$2,000的人中,超过25%的人坦言,不论时间长久,他们都无办法达标,可见其借贷额已达至上限。 7 P* T" L4 R2 t, n$ b- o/ n# Q4 ?
; J5 D5 e2 ^) B
5 N5 N, q* U2 I& C! K享受人生爱奢侈品
+ E4 ^! Y6 A- u% w* |0 P: ~- }3 S
纵然经济不景,裁员之声不绝于耳,国民负债率创歷史新高,加国的奢侈品市场,如衣着、车辆、饮食及旅游,却日益蓬勃。以往奢侈品买家,主要是多伦多中年专业人士及商人、亚省石油业人员、温哥华的亚太区移民;然而,当婴儿潮一代改向储蓄的生活方式之后,爱享受人生的X世代(1965年后出生)和Y世代(1983年后出生)便取而代之。他们喜欢花费、生活充满戏剧性,因此异国旅游情调、改变人生体验、按生活模式建造屋子等,便成了他们的“那杯茶”。
0 D4 W5 h2 U" x3 B1 q* o渥太华大学市场学助理教授Michael Mulvey表示,奢侈品其实表现消费者两方面的心态:(一)他们渴求最好的东西,并甘愿为慾望作出牺牲。(二)奢侈品象征身份和归属感,是吸引他人目光的不二之法。他相信,奢侈品市场还会继续兴盛。 0 j: G. A3 J" q* X* J) P5 N
' M+ t( f* B! P8 g
过度消费沉重代价
) M# ?: ~' s @, C" p
) K# C o8 n- b6 v$ Z8 e9 x/ s J加拿大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Canada) 在6月公布的加人消费习惯报告显示,加国年轻人购买奢侈品的数量,已超越欧洲和美国的同辈。Y世代是加国奢侈品市场增长的主力买家,在2009年至2011年间的消费更是大幅上升:潮服 (33%)、旅游 (74%)、饮食 (102%)。吊诡的是,他们5月份的失业率录得14.3%,较全国失业率差不多高出一倍,那么,他们何来钱去消费呢?据道明加拿大信託的调查发现,原来18岁至34岁的人当中,40%每月只付信用卡最低还款额,20%的人则倚赖信用卡补贴收入。加拿大综合信用谘询服务 (Consolidated Credit Counseling Services of Canada) 董事Jeffrey Schwartz认为,Y世代抱着“看到”、“想要”便“买下”的心态,无怪乎他们成为社交媒体、广告公司和信用卡公司的目标对象。另一方面,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理财技能,这些人可以说是揹着一身学生贷款步入职场的,根本不知道如何清还债务,所以仍维持固有的生活模式,不断追寻时尚的新产品,以致超支甚至债台高筑。
6 G, c: r- }/ [7 x. T( t0 M, F+ Q5 {
$ t& X5 k, c4 w! N6 f
寄语大家:要懂得未雨绸缪,尽早养成储蓄习惯。因此,应尽量降低生活要求、先还清欠债,切勿掉入奢侈品的网罗,否则可能就要付上沉重的代价了。 做个时尚最潮人
" |5 ?8 n7 ] ~% K% K) ~6 Y8 j0 g0 y$ Q, _9 V- E
3 \7 u6 \: V2 f! ]8 U5 y1 j: k
今时今日,疯魔全球的iPhone、时装、汽车、手袋以至其他潮流文化商品,款式和型号转变之快速,实在叫人追不及、赶不上。
" Y6 t+ ~+ ~7 ?3 D* \ }: o4 S+ W9 `有人为了拥有一些最时尚的尖端新产品,甘愿捱更抵夜,甚至不惜负债累累,为的是要做个最潮时尚人,到底这些 "Phone"(疯)狂者,消费背后隐藏着一些甚么问题呢? % c+ B. z# G" \7 N, }
9 f1 \: t t, X% U1 a! q# Y现代人消费意慾
* Z! [$ s; k c4 t( B在物质普遍缺乏的昔日,人们只会要求达至基本生活所需,如衣、食、住、行的满足;反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现代人除了追求享受和安全感外,更会着重自我增值,因而在选择商品时,也会寻求“真我个性”的流露和优越的感觉。制造商有见及此,于是大量研制、生产一些能针对及满足消费者心理的产品。至于另一个影响人们消费的原因,就是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昔日,物品讲求实用和耐用性;但现代人追求的,却是方便、时款和速度。商家也就顺应时势,推出疯魔全球的不同"i"系产品,如iPod、iPad、iPhone......即时成就了许多追 "Phone" 一族。 1 V+ |5 g& L7 A/ d% J/ U+ N; v m
2 U% @4 h* }" T, i
甚么才是产品的畅销方程式?只要能满足消费者追求卓越和个人形象的心理,再配以高科技效能的发挥,自然就可以成为争相抢购的货色。总而言之,大部份人的消费目的已经与个人生存条件无关,人们就是抱着“吃快餐”的心态,但求即食、快速、新鲜。纵是非必要的产品,若能满足到他们成为“时尚一族”的动机,消费者都愿意一掷千金。
$ [0 @( U0 ?" H, `( _* X Q# y2 k! k/ r+ u+ _3 s, a
- V( Z Y4 L' W0 X# c( e
成了商家的奴隶
% O3 l3 \6 a1 u/ C8 d8 j 向来是人用物,现在许多人却成了物质的奴隶,或许说得更准确一点,人们已不自觉地成了商家的奴隶,被他们牵引着。商家透过五彩缤纷的广告和包装,不断给消费者洗脑,灌输“幸福=消费”的思想。此外,当商品有一丁点儿个人化的“添加”,例如在手机刻上个人的名字,或可自由选择外壳的款式和颜色的话,消费者便会因为拥有“个人化”产品而增加其优越感,或沉醉于那种高不可攀的骄傲之中。商家也会看准了人们要求卓越的心态--只要自觉走在时代尖端,买到最新型号的产品,就是赶上潮流物有所值,于是制造商便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在2012年中便推出2013年的汽车型号,正正迎合到追上潮流者的消费模式,从而令潮流文化循环不息,令不愿被 "Out"(落伍)的消费者疲于奔命。
9 g5 v j" z6 K: O+ B! [3 ^! R8 n7 A3 N% n/ j: Y/ U
潮流会籍的心态 8 |* t; C% C# U* { T* t/ W+ E
" k$ o- R7 I; v% P
% `+ F* b, v4 E时尚消费者除了出于炫耀的心态外,他们内心更希望取得一个优越身份,所以争取加入潮流会籍,套上成为“新人类”的标籤,一同追逐高科技产品;这好比把一枚令人艷羡的荣誉徽章扣在襟上,成为潮人贵族,令人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倍觉自豪。 这种炫耀性的消费,即时已可以将自我形象提升,简单、直接又快速,跟需要长时间浸淫和培育的个人修养及良好性格之塑造,容易得多。当一个人放弃了自我的肯定和价值时,便不再会要求有高贵的情操、广阔的学问和精闢的思想,所以,获得时尚会籍便成了他们即时的人生目标。
0 r+ Q) K1 N( L% P- J8 C9 g" c! l+ t1 o- E. l8 [4 B
& U5 c- `% e, r0 Z0 r1 L
消费背后的空虚
1 |- k* v: q1 p, {# V5 A+ ~有些消费者(尤其是青年人)纵使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但仍然盲目地、无止境地追求时尚产品。这种人的想法很简单──只求即时的满足,不理会将来要付的代价,甚或抱持一种侥倖的心态(希望天降横财便可偿还一切),所以不惜以信用卡付款,先买下心头好,结果导致负债累累。到底这种消费形态反映了些甚么?当然,潮流的推动力不容忽视,但很多时却因人的理性敌不过亢奋的购买意慾,所以只会看到方法(以信用付款),继而跳越障碍(经济条件),但到头来,承担痛苦的后果是免不了的。这也是商家成功之处--掏乾人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养成惰性,不会细想后果,但求加入潮流,盲目地去购买新产品。 2 Z& |) ^5 `( ?) K
6 o6 i8 O5 Y' `9 H6 ~: `2 K% n8 a3 I
其实,这种消费心态正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空虚,只求广度及速度,却缺乏了人性的深度和长度。这好比一块土地,其上遍满了野草的种子,而好的种子却又极之稀少,土地几乎全被野草占用的同时,香花绿草便无处生长,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惋惜。此外,现代人也面临一个困境--科技太快,消费主义又比列车更快,令人们根本无时间追得上,所以下意识的选择就是,只求 "In" 不能 "Out"。& \6 R2 X; a# h" j$ C" w+ X; Z
3 r/ S/ T2 k9 m; T
寻求心灵的补足
: L( l! q& d. s2 Z6 R5 {8 c4 D) B) Y这种不断追求时尚产品的疯狂消费形态,正道出了人心的饥渴,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只靠消费来填补心灵的不安;长此下去,可能使文化衰败,更剥削了下一代的生存机会,且还会制造出空洞的人性。但愿这个仿如晨鐘暮鼓的警号,能让人好好正视和回应心灵发出的唿求。其实,现代人真正需要的是文化的保育、持续的发展方向、灵性的培养;单求在地上消耗精力、追求属世的满足感,确有违创造者的原意。信仰在这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放下物质的追求,进入心灵的饱足;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价值是,叫人认识到肉身和感官的有限,终有衰残败坏的一天,而人的灵魂才是最有价值的,当有一天回归到神那里的时候,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
8 e0 e7 W# q4 }2 F: c( n5 A+ p8 [7 ?; k) C* S5 q8 _+ K% X; W. f
3 b0 ?& e0 m' F. e7 ]0 b
作有智慧的父母 6 d7 Q0 d: b. k5 V; t1 E
* d" K! \# ~# U
面对时代的洪流,作父母的更要努力作个“价值守门人”,向子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千万不要把潮流新科技产品胡乱随便推给子女,以讨他们的欢心。有智慧的父母更应坚定自己的立场,给予正面的教育。当然更应该做到以下叁点-- 以身作则:如果本身也是个盲目赶潮流的消费者──抢购新一季的服装、绝版手袋,一年换几个电话,那不是自打嘴巴吗?这又如何能说服子女呢? " d( _ `1 w4 ~; W3 q, x9 B6 t0 O
0 \$ K% V2 D/ R# n, c- s
. s% A% z& k9 X z. }) H说之以理:告诉子女,消费≠价值,以圣经的真道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 v r) D9 ] x7 |7 j$ g亲子活动:透过一些家庭活动,如打球,旅行,奕棋,甚至唱卡拉OK,或就时事课题一起讨论等,让子女不单着重物质,而是珍惜彼此的关系。
' Q0 R1 l, ?. X' ]% D4 K5 X3 P2 n! I当一个人的心灵得到满足时,自然就不会疯狂地去追求虚空的物质,旧约圣经的智慧书卷--《传道书》说得好:“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主。”因此,我们当在有限的年日里,找着永恆的真理,也就是那不会衰败、不会过时的人生智慧。到时,你就不一定觉得,非做个时尚至In(最潮)人不可了。4 C2 `5 p$ b% S7 i' M- V4 N
# E( `/ Y$ b2 P; x- H
操控与失控
0 O, c4 a: p1 _& u3 F, }5 c/ D& g不久前,苹果电脑又有新手机推出市场,长龙再次出现于各大通讯网络供应商门前,人龙之中不乏年轻人。其实消费热潮,岂止是年轻人独揽?成年人何尝不是疯狂地排队抢购名车、名表、名时装等?iPhone5的热潮,到底是反映出这年代的人被操控了,还是失控了?
4 I8 N( b" @( Q$ U% b/ m; v9 _, \5 D) o; D4 P3 j9 s0 \, W7 U- _" B
先购为快 诱惑难抵 ; G h0 {* Z3 j! [* q
/ q7 _6 l9 c) H9 j年轻人对新产品抢购的风气,在某程度上,他们可以说是无辜的受害者。倘若我们说年轻人好高骛远,还不懂得赚钱便乱花钱,这可能有点武断;吸引年轻人抢购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有计谋动机。首先,社会不断推销成功的标准,不断鼓励你要走在时代尖端,要快人一步,要显示消费得起,别人还没有,你却先拥有。然后,一浪接一浪的新产品推出市场,天天新款,就连成年人也不容易抵挡汹涌而至的诱惑,又怎可以要求年纪轻轻,入世未深的新一代有足够的坚持和抵挡能力呢?
& _. \1 |$ X+ E+ `! O+ l0 _4 y. |" p9 @/ n) ~- d
% j% W9 v, _* H' X' f! n( t今日是网络生活的世界,年轻人上网就是他们的生活。昔日我们要安排娱乐时间,今日的年轻人,每天的生活就在指掌之间,购物、看戏、阅读新闻、相约朋友谈心、玩游戏,简直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无远弗届,最大的问题反而是他们如何选择。事实上,可选择的东西确实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和心志可以应付的,就算逃得过iPhone的诱惑,其他逃不过的东西还多着呢!今天基督教信仰要面对的挑战,除了要正视异端邪说外,更要面对已入侵成为我们生活一部份的消费主意,市场策略 (Marketing) 早已占尽上峰,力压着福音的阵线,而年轻人的福音工作更是重创区。. i; X6 ]" E5 h
雅伦一直以来对苹果产品不感兴趣,他经常将该产品的负面消息,上载到“脸书”;为了证明其他产品也具备苹果产品的功能,他花了很多时间,而且还购买不同的产品比试一番。到头来受惠者是谁?不言而喻,最终得益的都是供应商,市场策略又见一功。 3 ]' q2 ?$ W5 m, ?, `5 T
( ^8 `- |7 z/ K6 }; ~比较心理 迷失自己
- Y; k8 ]- A) I5 x: N* ?比较其实是很自然的事--读书时比较分数、工作时比较表现、比薪酬、比住房、比靓车、比高矮肥瘦、比美貌......全都是比较,人有我有,也是一种比较。比较就像白雪公主故事中的魔镜,人人都想魔镜告诉他是最美和最棒的,而事实上魔镜根本就不能令人更美更棒;比较只会混淆视听、制造假象、让人陶醉在幻觉之中,愈比愈深,变成沉溺,久而久之更迷失了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跟别人挂鈎,靠着比较来肯定自己,忙于跟着别人走,结果弄得身心疲累。很明显,在着重比较的社会和时代中长大的年轻人,较易迷失方向,心志也较薄弱,变得没有主见,虽然拥有很多,却没有自信心,而且经常需要别人的肯定。 & ? Y, |3 X5 Y5 C
+ L( O! V* S' @' n' {1 I- q6 `$ C4 `6 R8 _7 Y5 x* o% P
慧文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银行经理,父母亲一心希望子女成材。慧文的哥哥是医生,一直以来她都暗暗地跟哥哥比较,且自觉不及哥哥;为了讨父母亲喜悦,选读了自己不大感兴趣的工程科,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天天对着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成绩差强人意,她希望快些毕业,然后赚钱,以致不负父母所望,但对未来又感到很茫然,常常自觉不如人,尤其是比不上自己的哥哥。她有时会问:“为甚么别人总比自己幸福,比自己优胜?为甚么哥哥总比自己懂得打算?”渐渐地慧文便落入比较的圈套,大大影响她对自己和前途的判断能力。“人比人、比死人”,经常堕入比较气氛的人,很易产生贪婪或妒忌,两者都会令人感到不满足,因而想争取拥有一些自己得不到或不需要的东西,很多人为此便沉溺在一种不断购买的行为中,以填补自觉的不足。市场上天天推出各种新款产品,正正就满足到这种购买者的意慾。
+ V, U# Z* _+ _' |3 m: a9 e; U- g8 i8 z+ o- k7 U6 h; G; I
有得有失 上下一代 新产品原本是要提高人生活的质素,事实是有得也有失。以摄影为例,如今拍照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指头轻轻一按手机,影像便会记录下来,不像以前要操控光圈和快门,又有使用菲林的限制,每张照片在冲晒前给人很多期望,冲晒后有时会带来失望或惊喜,照片因而变得特别珍贵,很有收藏价值。今天拍照无疑是很简单,人人都拥有大量的照片,其收藏和回味价值却未见同步上升,从前的那份期待和惊喜已不复现,人对珍惜和感恩也变得冷淡。骤眼看来,现代人的生活质素是好了很多,但抚心自问,个人的品格和情操却不见得提升很多。
* J0 K1 g+ _$ I9 y7 ?* y5 f不错,人是有自由靠着各样的智慧,创造自己的生活条件的。这一代人确实创造了很多美妙的产品,但对下一代人而言,又是甚么一回事呢?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同时也在承担着上一代的包袱,以及传承至下一代的期望。iPhone5的热潮,到底是反映出这年代的人被操控了,还是失控了?
" I; H0 r4 \6 @3 j0 ?
8 v Z& `: X! s8 E3 F% V' s- [8 v理性用钱小贴士
1 D' Z* F, }; x9 n" h0 M/ R% j不良的消费习惯对个人财政牵连甚广,如果你希望善用金钱却茫无头绪,不妨参考以下理财专家所提供的贴士,有助你检视生活的模式和价值观,学习有智慧地用钱及储蓄。
) m0 I5 ^$ w' w2 T6 |
+ K9 R6 c1 V: }* 亲人用钱习惯 # V6 n: s# L* Y( [. G
父母和身边好友等人的用钱习惯,大多会塑造和影响你日后的生活模式。究竟环绕着你的人,是爱储蓄还是爱花钱?要是后者的话,应及早醒觉,然后立志逐渐改变挥霍的习惯。* 生命价值所在 , Z$ x F% z! S) z9 @- D
: h5 R7 {! e9 s: E* W3 B
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列出一张清单,并以此作为购物的指引。或许你很快就会发现,花费购物在个人整体生命中,并不一定能带来太多的快乐。 i- `! r( ]( z& G j
* 记录消费模式
/ `- o. _0 G7 A& f; t记录自己叁个月的消费,看看有多少物件是属于非生活所需的。
' l5 A+ q2 i! U' D$ B! w) T+ b, ~* 订立财政预算 订立目标及预算,好让金钱用得其所。例如,当你视储蓄房子首期为最优先的问题时,购物冲动自可减低。
, G, I- k9 b% |( U% a7 m* 自问可真值得
5 u3 Z7 S& C8 m* P' N6 e' w" r) J d( q/ v
每次购物前先自问一下:“这件东西,真的值得我为它加班两天吗?”答案若是否定的话,就应该另作较便宜的选择,甚或放弃购买;致使口袋里有余钱,以应不时之需。- Y) m9 L0 s) W+ {3 N
* 找出购物诱因
1 B1 ]* C+ Q* ?( {& [( L) F/ d先找出购物慾望的诱因--心情郁闷、货品减价、广告效应......继而采取抗衡的方法,大可避免胡乱花费。* 需要慾望有别
. i- p4 K' y% l5 V" D7 l5 q O2 l+ W, X) X4 |
当你明白“需要”(needs) 和慾望 (wants) 的分别时,可助你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 J @& d- a( a" }6 I7 m, ?. x* 根据清单购物
" E2 U4 C! x4 p' C购物前,若先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可减低超支的可能性。
5 z) Q) Y+ @6 v' f# z; V& k# }* 只以现金结帐信用卡容易令人放弃原则及超额花费,后果严重。如果没有现金在身,不要出外购物。(有些手持现金的人,可能用钱更多,这视乎个人的消费喜好而定。)
5 b+ n6 {! ~5 O- {2 S4 G
, R. b) U% P: c; l* 购物前宜叁思 ; Q3 n( v' z" d, q3 o. N
付钱前,将非必要的物品捡起,放回原位。如果你要找理由说服自己,才去买下某些物件的话,通常它并非是你必需的。* 容许一日空间
* N) d0 E. C7 l; ^, e9 \6 L- h. `5 K+ e% \5 R# ^! O1 D" P
购买任何高价货品前,给予自己一日冷静期思考,或许你在第二天醒来后,已忘记了昨天想买的心头好了! - T6 n( I' @7 y& z
9 C; d5 p: m& d
要戒除不良购物习惯,需要一段时间去战胜它;之后,你会逐渐发现“储蓄多、花费少”,已并非遥不可及的奢想了。
7 K4 S ~$ k, F6 J
+ H# Q @$ }7 g! |2 G; X. t# c
6 c, r0 }3 ~- H7 Y0 Y平衡简单生活
$ y- V% c# E( Y! M( l
2 ]6 I% j, x) c& U教育专家Kim John Payne指出,许多儿童的病态问题,乃源于他们拥有的太多、太快、太早。家长们若愿意放缓生活节奏,摒弃炫耀、虚荣及怕比下去的心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反璞归真,问题自会不药而愈。
7 `1 ~& j4 h% L0 j* o8 m5 x6 ]/ gPayne提倡的育儿理念,现已发展为全球运动,不少家长学效下列的“平衡简单生活四步曲”,以温情及连结来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被培育成更心平气和、开心和具安全感的孩子。 4 u3 I0 S2 M+ w: G6 s% c7 _ N8 n
※ 发挥创意空间: + ] A8 `8 W% H* T( z6 w, v
提供简单的玩具、实用的衣物......在有限的资源下,孩子自有发挥无穷创意的空间。
0 |9 b- e0 p3 @- K/ W※ 有规律的生活:5 r. V$ C; J! O0 ]3 h
孩子多向往可预知及有规律的生活,这样可给他们信心并打好基础,将来才能面对家庭以外,许多不能预测的事情。
9 P3 _% f1 }( ^※ 活动过多不妙:
& x& p/ m; |# N7 A5 r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参加组织性的活动越多,越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投入参与和适应社交生活等。其实,活动过多反而会限制了他们的自我推动和领导能力。※ 定立健康界线: 2 w6 B% ~* I- M
) D% {4 _: p* [& L3 o小孩的成长环境有否被成人的世界包围和污染?要是家长能为自己及孩子的世界定立健康界线,孩子许多的纪律问题和行为,都会日趋好转。此外,不要忽视媒体的影响力;层出不穷的广告宣传,不但可以挑旺成年人购物的慾望,同样,孩子们也会被无数似是而非的讯息围攻。如要培育出一个勇于创新的好孩子,必须限制和监管他们接触(甚或隔绝)电视、电脑、智能电话等媒体,否则,他们只会被这些“媒体思维”蚕食和洗脑。 " k" v8 l0 K4 ^0 w
3 r4 p+ O0 f3 p3 H S; m
& E# G* W0 Y2 P2 y# ~4 [" T$ K对好些家境富裕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不会容让他们过着“太简单”的生活,皆因“钱作怪”。殊不知这样被钱养大的孩子,长大后只会变本加厉,无止境地追求,终被冠上挥霍无度的“富二代”之名!作父母的岂可一味以物质作饵,纵容取悦孩子而不顾后果呢?
5 m/ P0 n/ b3 C4 y$ Y# D9 y; ?% q" r- @% }
举世皆浊我独清
4 Q( m* T0 U7 M/ D' ~# K1 U1 w" P1 N% P0 j( o
电子产品热潮一浪接一浪,iPhone 5最近推出,引起了抢购热潮。有人风餐露宿排队多天,为的只是渴求买得一部新手机。拿得新机在手固然喜不自胜,但背后那种日夜排队令生活起居大逆转的牺牲却也不少。事实上,新手机只是人们追求心仪物品的其中一种狂热,不同的人各有不同追求,电玩、时装、名车......不一而足。他们在追求过程中所付的代价和所作的牺牲也相当高。 诚然,每个人对一件事,一样物品的价值观都有不同,每人也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都要尊重其他人的决定。不过,在一个共存共荣的社会,若多数人的价值观,都趋于迷恋一己喜好,而又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行动,这就是个不健康的社会,甚至是个危险的社会。
; l% b9 g7 |& A0 y+ c
" B1 w# t/ a8 v8 }8 t
1 @% J! @8 b H产品的发明,本是为了帮助物主生活更形方便、得着省时省力的好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主人和僕人的关系--人是物品的主人,可以行使主权而随意使用物品。人拥有一件物品,是要它为人工作,服侍人,而不是人去伺候物品,服侍物品。不过,今时今日,很多人已经因为太过喜爱某些物品,而成为了物痴。在不经不觉之中,人与物之间的主僕关系已经颠倒过来,为了一件物品,而不惜把主僕身份调换,因而反过来成了物品是主人,人是奴僕;原本是人操控物品的,却成了物品操控了人。 7 t; c% I3 w( ~; x
- k. j! U1 u6 F _0 v3 U《圣经》提点人“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过份追求世界的一个危险,就是容易在这个洪流中迷失自己,失去物品主人身份而反被奴役。诚然,我们都希望能赶上潮流而不落伍,很多人就以最新产品来烘托自己趋时。不过,要达到这个目的,也不一定要靠物品才能致之;窍门是“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4 Y6 v) T( l% l8 G1 C: ^2 r# x# @
! k6 w6 V& {" {; n+ d$ |) s" K
从心中做起--有心就事成,有心就能更新。人不需要成为物品奴隶,仍能彰显个人的品味与时尚。一个人的心与思,言与行,都能反映个人本性。面对物质过热的疯狂世界,人心必须要把持得定,才能摆脱被物品过度吸引的绑缚。物品把人紧紧吸住,结成一个大网罗,沉溺其中的人就被这张网俘掳去,牢牢地被囚其中。《圣经》又说到,希望“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这是为物疯狂的人所作的一个最佳提醒。醒悟,就是箇中关键。
& q; T, i7 X* t* W: j L在一个举世皆浊的疯狂世界,我们仍可明智抽离,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去看事物。人作为万物之灵,竟被无生命的物品迷惑;我们是否可以更聪明,多醒觉,将控制物品的主权握回自己手中,不再被物品玩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