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

- 积分
- 12
- 获赠鲜花
- 0 朵
- 个人财富
- 110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6-14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作为一个声称自己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的人,我觉得稿费对我的诱惑力好像有点出奇的高——自从我妈告诉我上华人网胡侃几句就有可能能弄到买食儿的经费,我没事儿就开始纠结要怎样白话儿了。想了半天我发现自己:一做饭不够hardcore,二对政治不够了解,三感情生活一片空白,四没有萌baby可以展览,五不会写小说写了也不敢发表,六家里刚入的单反整天粘在我妈手上,七……你们明白的。
# ]. ]5 F0 s- p9 ]( \8 A5 ]! h/ U" [: O$ ]
最后结论就是要做自己擅长的:吃老本。我决定试图讲述一下我的高中生涯,满足一下各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对移民子女在学校里属于哪一个群体的好奇心。 O2 ^; q( m. j- ]+ _" ]& `- j5 g
; P, j5 ?! ?# N! K在我开始标签化我的高中经历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背景。 , ^5 r; K0 s" S" _8 d& w+ w# O+ }
1 |7 `& H" o6 W4 F& E# k我是三年级和爸妈移民加拿大的。总的来说,我应该不算是特别正常的文化混合体,因为我认识的小学来的人一般都已经同化为CBC类型的人了,然后少数由于天天和中国人混,基本上习性还是比较纯正的新移民。而我觉得我对中国和北美的文化的认同基本上是很平均的50/50,有点在哪边都不和谐的感觉。 # Q: P3 B% [9 K* I/ Z+ m
1 i9 V( K3 l1 C' R' m( n
估计下面的评论还是会带有很浓的个人偏见,以上为我的观点的来处,以便各位看官们平衡我后面说的。 2 \, `& n8 Y3 w- R- G. |. `
& s) \. n0 W1 S我上的高中处于一个相对来说算是富人区的位置,所以racial diversity(种族多元化?)这方面比较弱,主要成分为白的和黄的,而零星的棕的和黑的掺杂在里面不是太成气候。我觉得也正是因为不够多元化,我们学校的大部分亚裔都喜欢自己玩儿。就连CBC们也都因为数量充足而独成一派。我见过的几个别的更多元化的高中里,社交圈会比我们学校的和谐,什么种族的都有。 不过当然也不是完全说没有和谐的圈子。比如说我平常中午一起吃饭的那群人就是什么种族都有。但是大部分群体还是会是主要白的或者主要黄的为主。
7 J. R0 c# \9 K9 \. t4 Y
$ S3 x6 t. j8 F+ _. q& f如果可以笼统的分一下我们学校几个大的社交圈的话,那基本上主要为下面几类(排名按人数,从多至少): ; J3 ~6 G( Z( R% X0 i$ d
, D/ z; P) m9 M1 ^7 O
“popular”CBx们(包括任何远东亚国家的,主为CBC和CBK – CB是canadian-born的简写;后面的字母,C为Chinese, K为Korean) 5 F' m' q) r# t+ C/ g
, O& C# Z5 F2 J) Z各种FOBs(分:中国,韩国,然后如果那届人够多,还有台湾,香港 – FOBs是Fresh Off the Boat的简写,用来形容新移民。一开始说来是带贬义的,但是现在在少数青少年当中,也开始被当作中性的一种形容词) " P+ b5 r4 r- ^. e# @3 U9 \
% Q$ r2 _2 e, k/ T6 K
走主流路线的白人们(主流路线其实也分n种分支:比如有天天化妆+爱party型的,有学习不错体育健将型的等等……但是由于networking意识强,这些群体之间的交流要比别的群体之间的交流要来多。) . V+ c6 ~/ {) x
$ Y# n# ~! G5 L6 E( G0 C1 o
frenchies(我们学校有french immersion program,这个群体学习好,体育强,而且还算和谐。属于比较阳光向上的群体,明日的领导人啊!不过这段时间结交了几个爱聊天的frenchies,按她们说,内部结构也很复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 Q' V& j- V7 j% l9 I& W+ u5 V
" D) R5 F, ?/ V7 ^/ _
主流半和谐组合(学习中流,但是一般会有几个学习还不错的在里面,组织内会有几个亚裔(CBx系列的),内部沟通方式为主流白人和CBx的混合体:有时候会有party,但是不会是经常有)
) s& C E+ a& \" Z; U
9 B$ k7 B5 y% T A不算那么“popular”的CBC们
* b1 j/ o5 U; @* [% l" l1 A }9 p( e* J
hipsters(抽烟,爱在dt混,主要是白人,但有时候有点别的种族。本质接近于国内的小清新的,多属伪文艺青年。不同的在于穿衣打扮非常潮,而且说话彪悍多于哀伤。)
# n% C- P6 g2 @# B2 f' n8 ?/ _1 |) S y( t2 F
还有各种和谐组合(一般为学习好,属于比较文艺路线的) 0 M. f! s7 e# x; ]6 c
- `7 `$ a8 p# V
我需要再重复一下,这些归类确实很标签化。每个群体里面的每个人也不一样,大部分人虽然主要在一个圈里面,还是会认识一些别的圈的人。然后“popular”vs不那么“popular”的区别应该主要是在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玩儿什么的。基本上“不那么popular”也就是等于宅系的……我是实在词穷才用popular这种用烂的词儿来着。但是因为这些很鲜明的群体存在,每个群体确实还是有些很明显的特征的。
' @; @3 y1 N) f! s9 m+ `; `# M( i- G2 I/ k* {1 A! I3 c1 \0 e3 s
我觉得家长需要明白的是这里群体化应该比国内来的要凶猛的多。国内因为班级意识很强,交朋友什么的不用太担心,对大部分人来讲自然就有了。而这里却是一片混战,大部分人从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由于Mean Girls类型的电影看太多,都会有意无意的开始寻找他们的“归宿”,造成高中早期各种友谊各种波动周折。虽然肯定没有电影里来的那么恐怖,但是高中期间找朋友(圈)这事儿确实挺费脑筋的。 1 ~1 O0 V: z' r+ ^& x0 x4 [5 H
: A2 A8 {) d6 z0 T; H; g; X- q Q
我听过有些新移民小孩儿说觉得自己和当地人玩儿不到一起是个坏事儿,因为妨碍学语言或者别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人也因为换了新环境想念国内每天都暗暗(或者明着)不爽,觉得加拿大这个农村很烂。我觉得在孩子高中的时候移民不光难的是父母,孩子适应也很花费时间。
! j: e& J m6 l% |7 A7 p- f4 A
9 Z# G$ i. w' {" |- N' e而不是新移民的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可能选择会更多。但随着选择的来临也有更多的压力。因为你选择和谁混也就代表了你以后三年里放学后的课外生活和对学习的态度。 j: s, R# X2 m' v& ]
. x5 u" @( I6 }% x6 {9 x
家长们最好还是能试着理解一下小孩比较好:你们在职场战斗,我们进高中的时候在社交场战斗啊,反正谁都不容易啊! |
|